谷歌打入汽車市場 能挑戰既有格局嗎?
發布日期:2016-09-07 21:18 作者:qixiyu 瀏覽次數:836
Google旗下的Waze 進入 O2O 出行市場,是最近熱議的一個事件,在目前谷歌并不盈利的背景下,這一步似乎為 Google 將來的無人駕駛等業務做謀劃。
其實伴隨這個新聞的同時,還發生了一件事情,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的資深高管、首席法務官 David Drummond 確認已退出 Uber 董事會,理由是雙方業務重疊,出現利益沖突。
谷歌打入汽車市場 能挑戰既有格局嗎?
而 媒體也曝光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被董事會據之門外。用人話說就是他很可能是被趕出來的。Uber 的董事會的觀察員 David Krane 也被禁止獲取一些 Uber 的重要計劃和信息,Krane 是 Alphabet 旗下的投資基金 GV(前身是 Google Venture)的 CEO,在 2013 年就砸下 2.58 億美元投資 Uber。
在這些沖突的背后,我們看到是 Uber 與 Google 可能有一場 PK,戰場卻在無人駕駛車領域。
為什么我們想到的卻是無人駕駛車?
Uber CEO 卡蘭尼克最近在一次采訪中明確表示 Uber 將不得不追趕 Google 研究無人駕駛車的進度,因為機器人出租車的潛在出行費用將遠遠低于人工出租車。
“Uber 的野心從來都不只是共享經濟,無人駕駛才是它的最終理想。”這話卡蘭尼克去年就說過了。
而第一個想打造 robo taxi 的卻是 Google,Google 在無人駕駛領域布局已久,雙方正在暗中角力。
robo taxi 是 Google 無人車目前來看最可行的一個商業模式。
而 Google 在無人駕駛上投入非常大,技術也是領先的。而 Google 在商業模式上也很可能傾向于組建無人駕駛車隊提供出租服務,因為目前沒有看到其他好的選擇。
如果想把整套無人駕駛車技術提供給大的汽車廠商會比較困難,因為大牌的傳統汽車廠商并不放心將核心的技術依附于 Google,也不希望把關乎核心用戶體驗部分交給 Google 來掌管。
而和體量相對小的汽車廠商合作,問題則在于小廠商同樣可以繞開 Google 去找其他 OEM 廠商,比如 Mobileye 那里購買無人駕駛的部件。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傳統汽車制造商并不愿意擁抱無人車,他們更喜歡半自動駕駛。畢竟,駕駛除了有無聊的部分,還有駕駛的樂趣。
事實上關于 Google 將研發自有品牌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 Taxi”的傳言由來已久,早在 2013 年就有媒體報道 Google 將組件無人車出租車隊,雖然沒有看到后續動作。
Uber 不愿意和 Google 合作,要單獨研發無人駕駛車
Uber CEO 卡蘭尼克希望搶在 Google 前,成為市場上第一家 robo taxi(機器人出租車)的公司。
Uber 研發無人車的動作的確很快,Uber 先是 2015 年初與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N REC) 合作聯合開發無人駕駛技術,并在旁邊成立了 Uber 先進技術中心(Ub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Center)。
接下來 Uber 利用大筆資金從 CMU 挖走了超過 50 多名研究人員,基本挖空 NREC 里所有從事與自動駕駛有關研究的人員。作為補償,Uber 捐贈了 550 萬美元給 CMU。
砸 5 億美元意圖自建地圖,減少對 Google 的依賴
Uber 在去年接受了 Google 的死敵微軟的投資,還收購了微軟必應地圖團隊以及相應的地圖測繪技術。此外 Uber 還收購地圖軟件公司 deCarta、和 DigitalGlobe 簽署高分辨率地圖使用協議,Uber 還與 TomTom 等眾多第三方地圖公司在數據上合作。自建地圖一方面將減少對 Google 的依賴,同時更重要的是為研發自動駕駛鋪路。
Uber 自動駕駛出租車上路測試
Uber 近日還宣布聯合汽車廠商沃爾沃共同投資 3 億美元研發無人駕駛汽車。Uber 表示將研發無人駕駛車隊,但不會自己量產汽車,和沃爾沃的合作只是開始。
基于沃爾沃 XC90 改裝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基于沃爾沃 XC90 改裝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Uber 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早已開始測試,而且未來就將會在匹茲堡開始載客。這些自動駕駛出租車是基于沃爾沃 XC90 和福特福克斯的改裝車型,這是目前為止上路測試運營的第一批自動駕駛出租車,在時間點上已經領先 Google。
Uber 收購 Otto,意圖并不簡單
Uber 還在本月宣布將以 6.8 億美元收購無人駕駛卡車初創公司 Otto。Otto 開發的自動駕駛系統允許司機在高速路上疲憊時能夠休息一會。此外,Otto 的聯合創始人安東尼·萊萬多斯基之前正是Google 無人車項目的負責人。而收購成功后,安東尼·萊萬多斯將成為 Uber 無人駕駛業務的負責人。
隨著 Uber 的步步緊逼,Google 也不會坐以待斃。
Google 與 Uber 貌合神離已久
2015 年年初,Google 對語音助理工具 Google Now 進行了功能升級,用戶可以用語音來查詢叫車服務。但出人意料的是,Google 在該業務上接入的并非 Uber 而是其競爭對手 Lyft。
一個月后 Uber 在 2015 年 2 月份宣布聯合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進入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研發。同時 Uber 也大量從 Google 挖角,多名 Google 地圖業務高管被 Uber 挖走。
Google 在 2016 年 3 月份的一次更新,美國之外的其他地區,Google 地圖上就已經開始集成除 Uber 之外的打車應用了,不過美國市場依然只有 Uber。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Google 在研發打車 APP 的消息不脛而走。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總監克里斯·厄姆森就曾公開表示,Google 可能通過應用智能手機 APP 實現汽車共享的形式,實現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商業化。
Google 旗下 Waze 推出拼車服務,戰火悄悄點燃
先是去年 7 月,Google 在以色列上線拼車軟件 Ride With,然后今年 5 月份,在舊金山地區推出了拼車應用 Waze Rider,并在 Google 內部兩萬多名員工中使用,也開放給 UCSF、Adobe 等公司或機構使用。
而 近日 Google 宣布這項服務將在秋季在舊金山全面開放,而這將和 Uber 直接競爭,讓 Uber 后院起火。不過 Waze 僅僅是將有著同樣出行方向的乘客與司機聯系在一起,是一種拼車服務。司機僅需使用 Waze app,而乘客要使用專門對乘客推出的 Waze Rider app。
從市場上看,Waze 推出的這項服務短期內并不會對 Uber 造成威脅,因為 Waze 并不是和 Uber 那樣是一項按需服務,但是不排除未來 Google 借助 Waze 以這項服務為切入口,進入打車行業。
而其實 Waze 很可能是是 Google 的秘密武器。Waze 是 Google 收購的一款非常受歡迎的地圖應用,同時擁有地球上最大的司機社區,在 Lyft 和 Uber 的老司機群體里面,Waze 的使用率接近七八成。
而聯系到近期,根據 GoogleX 負責人 Astro Teller 表示,廣受矚目的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即將從 Google X 部門畢業”,Alphabet 將無人駕駛車項目命名為 Chauffeur(私人司機),顯然是有下一步動作的。
最后,雖然在大衛·德拉蒙德在公開信中禮貌的表示 Google 將與 Uber 繼續合作,但是各種跡象表明,Uber 在不遠的將來,將很可能與 Google 與正面沖突。
短期內 Waze 的拼車服務不會對 Uber 造成威脅,但這很可能是一場大戰吹響的號角。短期內 Google 應該不會看重 Waze 的市場份額,如果 Google 真的看中市場份額,那么 Google Map 導流或者收購 Lyft 等手段都可以用的。
總體而言 Waze 的拼車服務應該是用來布局和試水的一個產品,并沒有看到 Google 重點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