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8-11 23:17 作者:張宏利 瀏覽次數:2433
車網中國 綜合新聞 新能源汽車是行業當前的重點和熱點話題。雖然前景向好,而剖析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利與弊,補貼政策退出之后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發展?以及降本悖論、汽車模式之爭等具體問題,深入探討新能源汽車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向商業化等問題,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在8月5日舉辦的AutoKol《汽車內參》第二期線下沙龍上,資深汽車媒體人陳永光為我們講解了補貼的意義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問題,以及重點剖析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瓶頸。
因此,AutoKol將陳永光本次發言的相關內容摘要整理,與業界共享。
我認為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是邊開發、邊生產、邊銷售的模式,測試環節還遠遠不夠。
補貼是被大家所認可的,有積極意義。補貼退坡2017年開始,到2020年正式退出。對于補貼的意義,就像之前的滴滴、優步的補貼一樣,讓人們在補貼的基礎上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認同,新能源汽車也是類似的一個思路。
在國家的相關政策出臺后,新能源行業非常火爆,幾乎每個廠家都有自己的插電混合式、純電式汽車,這其實很大一方面是為了補貼,而政府出臺這個政策時的目的,則是為了減少大家的盲目投資,盡量少走彎路。
我認為政府在2020年后還會有補貼,但對于整車企業來說還是應該在4年之內快速提升技術,盡量滿足市場的需求。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做的非常差,如果沒有補貼的話不會有太多人買。
不過有一個例子,前不久我去參觀北汽新能源的一個體驗中心,大屏幕上的車輛都用一個個小點表示,而北京最密集,點進去之后每輛車的運行狀態都可以看到,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備用系統。這個服務很不錯。
以前有人提出了彎道超車,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中國并不具備彎道超車的條件,因為國內真正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技術非常少。國外頂尖企業在傳統領域領先的,在電力驅動領域也是領先的,因為他們有經驗和大數據,而中國沒有這個條件。
那么,新能源車企如何快速突破現有技術瓶頸是一個現實問題。
從技術上說,新能源車的“三大件”是國際上公認的一個難題,就是電池、電機、電子控制。尤其是VCU(汽車控制系統),還有MCU(電機控制系統),還有BMS(電池管理系統),這是幾大核心技術,也是幾大難題。
現在國內一些企業也在做BMS,而有些企業在到處的收購,這其實是一條路。但前不久我也談過,國內企業走出去,能不能把國外核心的人員、技術、管理經驗等等全部為我所用,這是一個難點。
但對國內企業來說這也是一條路。比如最近三星想要花30億收購馬瑞利,國內的一個企業也想去競標,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
還有燃料電池這塊。去年的東京車展,有幾個上海交大的教授也在研究豐田紡織的電子科技,這是豐田紡織很厲害的一個地方。另外豐田紡織的電樁,是在海藻里面提煉物質,然后去做燃料電池。雖然有阻力,但這條路豐田還在繼續走,值得關注。
4 月 7 日消息,比亞迪聯合當地合作伙伴 GS 公司近期召...
11 月 4 日消息,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將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
11月2日,電動汽車初創公司Fisker表示,該公司將按計劃...
天眼查App顯示,10月31日,美團打車運營主體上海路團科技...
11月1日,北京新誠軟科技有限公司與路德思汽車銷售服務(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