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1-20 20:56 作者:張宏利 瀏覽次數:21112
車網中國 綜合新聞 在2010-2015年期間,國家三次出臺關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主要圍繞電池組能量補貼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但這也給了一些企業鉆空子的機會,即簡單 地把電池裝在汽車身上便認作是新能源汽車,借此獲取高額的政府補貼。但實際上,這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并無太大裨益,甚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的出現。
更有媒體報道,有車企通過把新能源汽車賣給旗下的租賃公司來獲取補貼,同時再通過該租賃公司參與的充電樁建設再獲得一份補貼。如此做法顯然引起了行業的關注,而國家也正展開相關調查。
根據相關報道,按照2020年要實現新能源累計推廣500萬輛的目標計算,“十三五”期間新能源補貼額將高達3900億元。因此,若這一現象不盡快遏制,勢必將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今后的發展埋下重大隱患。
百花齊放
來自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2015年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0萬輛,同比增長4倍。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生產14.28萬輛,同比增長3倍,插電式混 合動力乘用車生產6.36萬輛,同比增長3倍;純電動商用車生產14.79萬輛,同比增長8倍,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生產2.46萬輛,同比增長79%。
2015年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一年。其中,以長安、吉利等為主的自主品牌更拋出了高達百億元的新能源投資計劃。
《中國制造2025》中便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純電動和插電式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在國內市場占70%以上”。在這個“大蛋糕”面前,似乎誰也不會甘于人后。
早在新能源汽車上全面布局的比亞迪,以61722輛的銷量穩坐了2015年全球銷量冠軍的位置。去年長安與長城亦分別豪擲180億元以及擬募資168億元 發展新能源汽車;而吉利則發布了“藍色吉利”計劃,力求到2020年旗下90%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此外,一直低調的力帆汽車也于去年高調發布新能源戰 略:將在2020年前推出20款新能源汽車產品,并在當年實現新能源車50萬輛的累計銷量,完成構建集互聯網 、智能汽車、能源互聯網于一體的生態鏈和產 業鏈。
高翔認為,產品改進、技術的改進和安全性的改進等,應該都是2016年所有行業都會一起去努力的方向,“包括價格能不能繼續往下走。而且產品會趨于多元化,有更多的產品出來讓更多的用戶有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谷歌這類IT企業的加入,亦激發起眾多IT企業跨界造車的熱情。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在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美國期間就表示,旗下收購的美國電動車品牌菲斯科將于今年復產。
同時,阿里、騰訊、樂視、小米等國內IT企業都紛紛涉足時下這場規模最大的“互聯網 造車行動”,此前毫無名氣的蔚來汽車、游俠汽車等引發業內外熱議,尤其蔚來汽車挖來了不少傳統汽車行業的人才,組建專業團隊意圖以超前的姿態加入戰局。
4 月 7 日消息,比亞迪聯合當地合作伙伴 GS 公司近期召...
11 月 4 日消息,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將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
11月2日,電動汽車初創公司Fisker表示,該公司將按計劃...
天眼查App顯示,10月31日,美團打車運營主體上海路團科技...
11月1日,北京新誠軟科技有限公司與路德思汽車銷售服務(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