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網中國 一轉眼,距離2014年——這一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元年已經過去兩年了。兩年中,新能源汽車已經積累了一大批用戶。您是否好奇,這些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究竟是如何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頻率是多少?喜歡在哪里充電?每天行駛里程是多少?……
在7月舉行的中-美新能源汽車大數據應用與消費者行為研討會上,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檢測研究中心(EVDATA)、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基于新能源汽車后臺運行數據,以及大量的消費者調研數據,發布了最新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行為研究報告。都說大數據能說話,那么從這些數據中,我們能讀出哪些信息呢?
話政策:新政成功改變消費者充電習慣
根據上海市經信委出臺的規定,從2015年起,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必須提供充電樁安裝證明,才能免費上滬牌。規定一出,市場便炸開了鍋,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屢屢碰壁:消費者普遍反映沒有固定停車位,而且物業配合度低。盡管如此,研究報告顯示,這一政策已逐步被落實,并且對于改變消費者充電習慣確實有效。
在政府的引導下,上海市私人充電樁的建設步伐正在加快。2013年,上海市私人充電樁僅有1000多個;而自政策實施以來,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市累計建成私人充電樁約16500個。
私人充電樁的增多讓消費者的充電習慣發生了改變。同濟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沒有政府引導、私人充電樁較少的情況下,2014年,用戶在晚上(19∶00—次日7∶00)充電的比例30%都不到。而EVDATA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如今晚上10點至次日早上6∶00充電的比例已經提高至了35%,而晚上10點也成為了用戶的充電高峰,充電比例高于20%,較好地利用了波谷充電,大大降低了國家電網的負荷。
私人樁有了,充電時間多了,新能源汽車的電驅動里程自然也更多了。清華大學的研究數據顯示,2014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車行駛的所有里程中,只有45.8%是使用純電驅動;自2015年政策實施以來,這一數據提高至近70%。這也意味著,消費者使用新能源汽車時節油效果更為明顯,出行方式也更環保,買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卻依然只用油而不用電的現象明顯減少。而這些結果,正是政府出臺這一政策的初衷所在。
“很有意思,從數據中可以發現,這些變化都正好出現在上海新政推出的時間節點上。可以說,這些數據為政府如何做好政策實施的監管提供了支撐,同時也為下一步政策的制訂提供了依據。”EVDATA副主任丁曉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