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要熱車?

1、開車前需不需要熱車?
開車前熱車是有必要的,只不過這個“熱車”并不是說,讓大家打著了車一直等到水溫正常再走,我們都知道在冷啟動的狀態下,發動機的燃燒效率比較低,電噴系統為了讓發動機盡快達到最佳工況,會多噴油。如果你長時間原地怠速,發動機轉速低,空氣流通慢,多噴的汽油可是會讓積碳更加容易的形成,禍害無窮。其實,熱車主要為了防止發動機部件干摩擦:車輛停放一段時間后,發動機內的機油就會回流到底部的油底殼中,而上半部分則沒有機油附著,處在缺乏潤滑的狀態,所以需要原地怠速熱車30秒到1分鐘,通過機油泵的運轉將機油運送到活塞、連桿、曲軸等最需要潤滑的運動部件,最大程度降低干摩擦對發動機各部件造成的損傷。另外,冷車時變速箱油溫還沒上來,潤滑效果差,如果直接開走就會感覺換擋比較費勁、甚至出現的“頓挫”現象。所以打著車后,最好不要說馬上就加油跑,即使是夏天,也要適當地原地熱車讓潤滑油工作起來先。
2、怎么熱車才是正確的?
根據每個地方的溫度不同,熱車也有一些差異,比如說,如果是在廣東地區,早上啟動車子后,大概原地怠速30秒左右你就可以行車了,一般系好安全帶,調好坐姿,再開個導航時間也到,然后行車的過程當中,注意別猛踩油門撒歡跑就行,要溫文爾雅地把車輛從沉睡中喚醒,發動機轉速以不超過2000轉為宜,等發動機達到90度左右的正常水溫之后,再發力加油走車,這才是熱車的正確方法。
?看到這里,很多北方的朋友肯定會問,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冬天特別冷,都是零度以下的,30秒不夠吧?其實根據溫度的不同,熱車時間是可以適當延長一些,但也沒有必要太長,因為只有車子慢慢走起來的時候,熱車的速度才是最快的。根據我的經驗,寒冷的天氣原地熱個1~2分鐘,然后就可以低速行車了(發動機轉速控制在2000以下,車速40KM以下)。
當然啦!具體熱多久還要結合當地的天氣、溫度、路況等因素來判斷,如果說外面冰天雪地的,車輛玻璃上全是霜和霧氣,路都看不清的話,那這種情況肯定是要原地熱車久一些了,等視線清晰了才能開車啊。總之,所謂“熱車”,最正確的方式是原地短時間怠速后慢走,而不是一直不走,就跟跑步前的熱身一樣,先慢跑幾圈活動活動筋骨,之后再進入自由奔跑模式,這樣對身體的保護才是最好的,而至于說這個原地怠速時間是30秒還是一兩分鐘,那就看情況看氣溫和車況靈活掌握了。為啥會有“熱車”一說熱車源自于“化油器發動機”時代,20年前的國內汽車發動機,都是采用的化油器技術,而化油器是有一個最佳工作溫度區間的,在沒有達到工作溫度之前,不能夠把燃油很好的霧化稀釋,導致供油系統不能正常工作。
如果在化油器達到工作溫度之前就開車上路了,輕則轉速不穩,重則直接熄火,所以,在上路之前,人們養成了“熱車暖機”的習慣。
現代汽車還需不需要熱車呢?明確的告訴大家,上面這種“舊時代熱車”不需要!原因很簡單,現代汽車都采用電控汽油噴射系統,化油器早就已經被淘汰了(2001年,國家禁止銷售化油器汽車)。
電噴系統的工作原理與化油器完全不同,通過電腦控制,能夠精確控制噴油量,也能保證良好的霧化效果,啟動后極短的時間就可以穩定轉速,外界溫度對它的影響十分有限,所以不需要暖機。所以說,電噴時代完全沒有必要專門去熱車,不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還有不少害處,比如下面這幾項。
熱車危害1:費油你原地熱車,發動機開著卻不動,這首先就是赤裸裸的浪費,而且,怠速工況下的油耗本來就偏高,簡直不能忍。
熱車危害2:積碳怠速工況下,發動機的進氣量低,燃油燃燒不充分,這樣就容易導致積碳,積碳又會導致動力下降,油耗增加等一系列問題。
?熱車危害3:污染冷啟動后怠速,不充分燃燒,再加上三元催化器沒達到工作溫度,導致廢氣中污染物成分猛增,排放十分惡劣,雖然這些你看不到,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于人于己都不利。打著就走傷車嗎?雖然發動機的電噴系統對溫度不敏感,但潤滑系統還是比較敏感的,低溫環境下,機油的粘度高,流動性差,潤滑能力差,機械部件之間的磨損比正常工況下要嚴重。
?所以說不建議冷車高轉速行駛,應遵循“低轉慢速”的原則,溫柔正常駕駛,避免大腳轟油門。仍需“熱車”,但意義不同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對于供油系統,我們不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原地熱車”了,但對于潤滑系統,還是需要一個逐漸暖機的過程,但與原地熱車的概念完全不同。也就是說,在你上車點火后,可以立即開走,但請溫柔駕駛一段時間,等油溫水溫都正常了,再“施展拳腳”,盡情駕駛。
3做那1%的人
正確的熱車方法應該是,在發動后30秒至一分鐘后上路,但此時千萬勿以高轉速行駛,應保持在低車速(40碼以內),發動機轉速以不超過3000~3500轉為限,一般保持 2000轉,否則發動機及變速箱所受到的激烈磨損可是無法復原的。
?待發動機溫度上升至正常工作溫度后(大概需要3到5分鐘時間),再恢復正常駕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