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作為一個工程人員,這要從頭說起了。
當年錢老回國只搞火箭不搞飛機就是因為我國的工業基礎太差。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錢老已經不在了,我們的工業基礎還是寸步難行。
大煉鋼鐵和big revolution使得我國的工業基礎嚴重受挫,元氣大傷。
工業要發展,煉鋼要為先!
因為我們的工業起步晚,基礎弱,又加上近現代中的一些現象使得我們的工業底子消耗殆盡,積重難返。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專注于搞經濟而忽視了基礎產業,導致現在的基礎產業漏洞百出,重負連連。單從有機化工業和煉鋼工業就可以看出來巨大的差距。
作為工程人員,我們從心里有這樣的體會:工業革命那100多年國外不是白走的,他們的每一道工藝,每一項配料,每一個細節都是需要一點一點從心里挖出來、從失敗中走出來的。這些是十幾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來的,是多少錢砸不出來的。必須經過那么多次失敗才會有今天的成功,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技術,沒有捷徑,要接受對無數次的失敗,而且要心甘情愿的接受。
我們要想真正造出一個100%的汽車發動機,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我們正在努力追趕了。
我們不缺設計師,我們缺的是底層的工人師傅。缺的是國外那100多年不浮躁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