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混合投注500网最新消息/足球胜负彩500足彩网天气预报/西班牙黄金一代/湖人几个总冠军

歡迎光臨車網世界!

微信 | 微博 車網中國公眾號二維碼

當前位置:首頁 > 車聯網 > 發動機時代 > 返回

與華為合作造車 轉型的廣汽迎來拐點?

發布日期:2021-04-23 21:13  作者:星耀   瀏覽次數:3130

在上海車展大放異彩的特斯拉,迎來了一位技術能力旗鼓相當的對手。

4月17日,華為第一輛車極狐阿爾法S出爐,雖然外界炒的火熱,但這輛車本身還是北汽旗下,只不過搭載了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不造車的華為,遵守了任正非誰說造車,就開除誰的規則,選擇了提供自動駕駛和智能汽車需要的部件,為此還專門設計了華為inside品牌logo,在未來華為還將運用在華為自動駕駛的合作車型上,目前北汽藍谷成為了首個吃螃蟹的廠商。

在A股市場上,北汽藍谷股價已經翻倍,作為一家2020年前三季度虧損28億的車企,短時間實現了市值的提升和資本的追捧。

4月20日,長安汽車又宣布與華為,寧德時代共同打造的高端電動汽車年底將會發布。

在華為合作的三家廠商,在國內均屬于二線,對于剩下的廣汽將表現如何,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在此前的消息中,華為與北汽的合作已經亮相,未來還將與長安汽車和廣汽合作。

基于上述情況,本文關注廣汽集團(601238.SH)三個問題:

廣汽相比長安北汽,廣汽有何劣勢和優勢?

廣汽作為傳統車企,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發展如何?

從廣汽的年報中,廣汽的戰略有何變化?

與華為合作,廣汽的優勢與劣勢

從一系列發布會來看,華為試圖將自己塑造成為造車新勢力中的賣水者,去幫助車企造好車。

因為在傳統車企,研發周期之長,與互聯網造車的快速有所不同,交通工具本身是獨特的產品邏輯,單一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還需要整車技術的配合。

對于汽車這種綜合性的交通工具,司機的駕駛能力和多變的路況仍然需要大量數據的積累,需要時間來驗證系統乃至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目前汽車市場百花齊放,下場造車資產包袱太重,而且很難通過燒錢做到龐大體量,而服務B端車企,華為可以切換賽道,做成了就能橫向吃下大部分市場份額,成為造車行業的基礎設施,能夠讓華為的芯片,操作系統業務有足夠的成長空間。
20210423_211657_005
對于車企的選擇,華為選擇了子品牌策略,分頭下注北汽,廣汽,長安三個二線廠商,并沒有與一線廠商合作,一方面其中的博弈比重,華為可以占據優勢,另一方面華為可以分散風險,進可攻退可守。

但華為也表示,未來這種合作不會太多,那么對于被選中的廣汽,相比于長安,廣汽,劣勢和優勢在哪?

劣勢首先是是時間,相比北汽長安,廣汽似乎慢了一步。

北汽與華為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7年,那一年雙方簽立了戰略協議,2018年,雙方深入到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北汽開始與華為在ICT領域進行合作。

2019年,北汽集團就發布了極狐品牌,一年之后,北汽成立極狐事業部,在去年10月ARCFOX阿爾法T正式上市,這是極狐的第一款量產車,當時全部軟件由華為提供,今年的阿爾法S也是同出一轍。

同時,長安汽車也與華為緊密合作,將與寧德時代,共同打造智能汽車品牌和智能電動網聯汽車平臺――CHN,并于今年年底推出。

而從2017年開始,廣汽集團先后兩次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目前還沒有造出新車。

其次,在自動駕駛方面廣汽也落后一步,目前北汽已經開始應用,阿爾法S華為HI版智能座艙運行鴻蒙OS操作系統,實現智能手機與智能座艙之間的關聯操作。

長安汽車計劃每年實現1-2個領先的智能場景首發應用,到2022年,率先實現L4級智能網聯汽車上市。

而廣汽集團宣布與華為公司合作共同開發L4級自動駕駛汽車,計劃于2024年量產,相比于長安,北汽晚了2年時間。

那么廣汽的優勢在哪?

首先,北汽不是國內智能電動車實力最強,2020年北汽藍谷(600733.SH)全年預計凈虧損達60億至65億元。

2020年,北汽藍谷累計銷售25914輛新能源汽車,同比下降82.79%。今年前2個月,北汽藍谷合計售出2084輛電動車,同比下降超30%。

相比于北汽的銷量下降,廣汽的銷量和利潤也是相當穩定。

其次,華為在智能電動車市場,更渴望拿到更多數據,華為與北汽的合作,也希望拿到更多的汽車數據。

作為一個汽車平臺,如果測試的車輛變少,也就意味著華為無法完全扣開傳統汽車的市場,推廣的步伐能否跑過其他廠商有待商榷。

從以往來看,北汽首款車型阿爾法T銷量效果一般,自2020年10月上市以來,截至今年第一季度,ARCFOX阿爾法T累計銷量僅1013輛。其中,2月銷量為170輛,甚3月進一步降至71輛。而截至目前,該品牌總產量為2913輛。

此外,根據最近的資料,廣汽宣稱華為最早的5G的芯片都被其買走,廣汽會再深化與騰訊的合作,第一家汽車公司把微信搬到傳祺GS4車上。

最后在價格上,極狐阿爾法S華為版本,基礎版38.89萬元,最高價42.99萬元,這個價格還是相對較高,接軌特斯拉的價格,提到北汽新能源,很多人的印象還是品牌低端,能否有影響力還很難說。

廣汽由于合資車企技術的穩定和品牌價值,似乎有更多后發優勢。

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發展如何?

對于一家車企來說,全套智能解決方案捏在別人手里,恐怕也不敢真正放心,換句話說,未來的汽車企業一定會想方設法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那么廣汽作為傳統車企,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發展如何?

目前廣汽集團旗下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廣汽本田、廣汽日野、廣汽豐田、廣汽菲克、廣汽三菱、合創汽車,廣汽HONDA,五羊本田,廣汽比亞迪十個整車品牌。

其中廣汽傳祺、廣汽埃安為自主品牌,廣汽本田、廣汽Acura、廣汽豐田、廣汽菲克、廣汽三菱、合創汽車為合資品牌。

在合資品牌中,2020年,廣汽集團旗下“兩田”屬于重要盈利來源,分別為60.15億元和40.78億元,撐起了廣汽集團的盈利一片天。

合資品牌也并不是一片火熱,2020年廣汽菲克年銷量僅為4.05萬輛,同比下滑45.18%,其凈資產已從年初的13.36億元跌至-3.31億元,同時未分紅派息、未計提減值的情況下,廣汽三菱的期末余額縮減4.37億元,合資品牌盈利的只剩兩田。

目前兩田屬于合資車企第二陣營,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東風日產,上汽通用等第一陣營有所差距。

而在第二陣營中,廣汽本田稍遜東風本田,廣汽豐田稍遜一汽豐田。不過,廣汽豐田在增長率上領跑整個日系;廣汽本田的SUV陣營同比增長超80%,勢頭很猛。

在廣汽自主品牌中,廣汽傳祺值得注意。

回顧歷史,廣汽集團 2006 年便開啟了自主品牌發展戰略,2008 年成立廣汽傳祺汽車公司,并于2011年跟隨國家的新能源策略,成立廣汽傳祺汽車新能源分公司。

2018年是廣汽傳祺的小巔峰,本來2018年三季度前,廣汽新能源發展一般,年底依靠降價等方式來沖擊銷量,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2018年9月廣汽新能源整體銷售2007輛,創造自成立以來的單月最高銷量紀錄。2018 年 1-9 月,廣汽新能源累計銷量破萬達11071輛,同比增長 348%。

在11月,廣汽新能源單月銷量首次破三千臺,并超額完成1.5萬的銷量目標。但很快廣汽傳祺新能源汽車銷量得到重大的突破的同時,面臨著重大危機。

首先,新能源補貼政策大幅減少成為當年新趨勢,面對退補,許多汽車廠商已經開始上調售價,而廣汽新能源 GE3 530卻依舊表示買車能夠享受最高標準國家補貼的1.32倍,并且 GE3 530全國統一售價仍是12.98萬元起,還有店面優惠8000元的終端銷售政策。

廣汽新能源在大環境下仍采取以價換量的模式,能犧牲一時的利潤,但長此以往是無以為繼的。之所以維持最高補貼,采取犧牲利潤的方式,主要原因是相比比亞迪、北汽等車企,廣汽新能源的產品優勢不足。

另一方面,比亞迪、上汽等車企新能源產品線較完善,廣汽新能源的產品就比較單一,產品亮點又不夠突出,相對而言產品優勢不夠明顯。

根據市場反饋目前廣汽新能源產品 GE3、GS4 PHEV、GA3S 三款車型的產品質量備受詬病,主要問題都集中在續航、轉向及變速箱系統、異響等方面。
20210423_211657_006
續航方面,實際續航與公關續航公里數相差甚遠,現廣汽傳祺純電動車使用鋰電車,電池組的體積與重量相對較大,使整車的重量偏高,驅動中需要消耗更多的電能。

同時存在當蓄電池還有10%蓄電量時會突然跳至為零的情形,低溫狀態續航能力更低。轉向系統方面,新能源汽車軸距長,對傳動軸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傳動過程中存在異響,變速箱為采購件,成本昂貴同時存在失效、整車停止運行等問題。

廣汽傳祺汽車發展的時間較短,新能源汽車研發技術方面還有部分缺陷,系統還不夠完善,沒有形成汽車功能平臺化系統,而這也是需要華為的原因。

如雖有動力底盤工程部,但動力方面比較欠缺,沒有專門的研發發動機,儲電池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發部門,新車的研發,發動機、離合器、蓄電池這些核心部件都需要向外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新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供應商提供產品的質量影響。

總的來說,合資品牌仍占主要地位,廣汽的自主品牌還未成型。

從廣汽的年報中,廣汽的戰略有何變化?

近日,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廣汽如果要想實現電動化、智能網聯化轉型,單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與華為合作,是一種必然。

對此廣汽認為,第一是自主創新,第二是合資合作。

那么從廣汽的年報中,能看到廣汽的戰略變化和創新能力么?

首先,據年報顯示,廣汽集團2020年實現營收631.57億元,同比增加5.78%;實現歸母凈利潤59.66億元,同比下降9.85%,營收增長凈利潤卻在下滑。

對于2020年業績表現,廣汽在年報中表示,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國內汽車市場銷量增長逐步恢復,集團自主品牌傳祺車型產銷結構優化、埃安新能源車銷量逆勢增長等綜合所致。

但要知道,2020年的疫情是一個偶發因素,隨著疫情的緩和,各大廠商都實現了增長。

其次,在年報中,廣汽還宣稱開創了自主品牌研發和生產體系的廣汽模式。

分析年報,其中,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實現了產銷大幅優于行業的優異成績,廣汽本田實現產銷80.56萬輛和80.58萬輛,同比增長3.73%和2.65%;廣汽豐田實現產銷76.50萬輛和76.50萬輛,同比增長14.08%和12.17%。

與之相對應的是,自主品牌全年實現產銷34.59萬輛和35.40萬輛,同比下降卻8.81%和7.95%。旗下雅閣、凱美瑞終端銷量占據中高級轎車細分市場前兩位,無一不是合資品牌。

第三,“美化”的年報,并不能掩蓋廣汽的隱憂。

相比2019年自營業務虧損達57.48億,2020年因銷售費用減少9.11億,才顯得不那么尷尬。

業務收入2020年相比2019年減少了4.28億元,整體來看,自主業務疲軟,產品競爭力較弱,因此很難賺錢,其業務除了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合資外,自營業務毛利率全線下跌,所有業務毛利率6.47%,乘用車毛利率面臨虧損,金融及其他業務毛利率卻高達36.68%。

2020年9月,廣汽對自主品牌進行一體化改革,并在兩個月后的廣州車展上宣布其高端純電品牌埃安正式獨立,廣汽也曾表示新能源仍未實現盈利。
20210423_211657_007
最后,廣汽集團黨董事長曾慶洪曾表示,廣汽將聚焦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核心技術“兩個領先”,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在創新方面主要有三大措施:第一,加大研發的投入;第二,加強人才的培養;第三,加強加快體制機制的創新。

燒錢的廣汽的確是在行業名列前茅,從2015年到2020年,廣汽研發投入從19.19億元增長接近三倍,達到51.25億元,2020年,廣汽研發支出占比為8.17%,遠高于比亞迪、長城汽車、上汽集團。

但在人才上,廣汽集團研究生學歷以上員工只占4.7%,本科和專科學歷占23.53%和19.81%,其他學歷占到51.95%。

在人均薪酬上,廣汽集團從2016年的5.1萬增長至2020年的7.028萬元,人均創利卻從2016年的8.31萬元減少至2020年的6.364萬元,在2017年和2018年,人均創利高達12.8萬元和11.49萬元。

研發投入的增加,并沒有帶來更多的收益,更讓我們注意的是,廣汽能否有新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盡管目前市盈率在20以下,但廣汽集團依然不是一個值得入手的標的。

跟很多車企類似,廣汽也逐漸轉向自主品牌,而以華為為支點,廣汽想通過廣汽埃安殺入2021年戰況激烈的競爭中,這些結合起來,大概率將會表現為一個明顯的“拐點”,但能否成為成長性,著實令人擔憂。 

上一篇:布局換電 國機智駿奧動新能源達成合作

下一篇:本田將在今年試生產固態電池產品 2040年實現全電動化

熱門文章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招賢納士 隱私政策 車網歷程

Copyright?2004-2030 車網世界版權所有 京ICP證040347號-1 技術支持: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