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4-11 20:57 來源:網絡 作者:阿燦 瀏覽次數:559
提到全時四驅,相信很多人腦海里都會閃現一個詞,那就是奧迪的Quattro!奧迪是最早將四輪驅動裝置運用在拉力賽中并取得巨大成功的車廠。那么究竟什么是Quattro?
quattro一詞在意大利語中就是“四”的意思,而對于奧迪來說quattro還有其他含義。1980年奧迪公司研發了quattro四輪驅動系統,并把它裝備在一輛基于奧迪80底盤的雙門轎車上,這輛轎車的名字也叫Quattro(關于車型首字母大小寫的問題,奧迪官方資料中并未有明確說明,且大小寫同時存在,為了使網友在閱讀中便于區分,下文中提到車型時統一為Quattro)。另外奧迪后來成立了一家名叫quattro的子公司,專門實驗和研發高性能車型。
到1983年,奧迪的賽車部門quattro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名字是為了向當時在奧迪Quattro車型基礎上打造的拉力賽車表示致敬,并特意將首寫字母改為小寫“q”。這個公司起初主要負責高性能私人定制與配件的研發,現在的主要業務是為奧迪打造高性能的車型和配件,以及為客戶定制車型,目前奧迪quattro所生產的產品主要包括了奧迪S line套件、奧迪S系列和奧迪RS系列,當然奧迪最高性能的R8也是由奧迪quattro公司完成。
故事發生在芬蘭位于北極圈內的一片森林中,時逢2月天寒地凍。奧迪預備測試部主管駕駛著75馬力的大眾Iltis越野車跟隨在一支以奧迪100為基礎研發的擁有200馬力前驅車隊伍的后面。由于懸殊的動力差距,在直道行駛時他總被隊伍落在后面,而到了彎道則情況相反。他發現了這一點,思考后斷定原因在于大眾Iltis越野車采用了四驅系統,并與底盤研發部門主管達成共識:將大眾Iltis越野車的四驅系統移植到奧迪轎車上。這一年是1977年。
測試歸來,他們向奧迪技術研發主管、著名的費迪南德•皮耶希建議將Iltis越野車的四驅系統移植到空間和技術基礎都比較好的縱置前驅車型奧迪80上。經過反復的思考,皮耶希批準了這一計劃并要求秘密進行。6個月后,奧迪四驅系統項目獲得了正式批準,研發項目號為EA262,此時的項目內容已經在穩步進行中了。
轉過年的1月,山區被大雪覆蓋,對于首次向大眾銷售主管展示四驅原型車的奧迪試車小組來說條件非常理想。當這輛仍然配備夏季胎的奧迪A1(即:全輪驅動1)輕松超越綁著防滑鏈的其他汽車時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當然,奧迪四驅轎車的傳動系統還有一個棘手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采用傳統的前后軸固定連接結構讓汽車在轉彎時后輪出現滑動。標準的解決方案是采用笨重且昂貴的獨立動力分配器,而奧迪變速器系統設計師弗蘭茨•滕格勒則找到了更理想的解決方案:采用空心軸將動力傳輸至中央差速器,通過萬向軸將動力傳至后輪,而空心軸再負責將動力引向前輪,這就是第一代Quattro。
奧迪借鑒了大眾Iltis越野車的四驅概念,但由于轎車的空間所限,完完整整的移植是不可能的。于是,奧迪的工程師琢磨出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在變速箱后端安裝差速器,依舊由傳統的傳動軸將動力傳遞至后軸差速器;而在變速箱內部安裝了一根空心傳動軸使動力可以傳送到前軸差速器。這樣一來就省去體積大、重量大的分動箱,從而有效的解決了空間問題。
為了使奧迪quattro應對更為苛刻的路況,奧迪工程師在第一代quattro技術中使用了前、中、后三個開放式差速器,其中中央差速器和后軸差速器均帶手動鎖止功能。駕駛者可以根據不同路況需求,通過中控臺的鎖止開關控制差速器的工作狀態。
1986年對于奧迪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quattro四驅系統迎來了一次重要的革新:采用了托森A型中央差速器。托森(Torsen)這個名字的源于Torque-sensing Traction——扭矩感應,其核心結構是蝸輪蝸桿機構,基于這種機構單向傳遞動力的特性使托森A型中央差速器具備了自鎖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動力以50:50的分配比例傳遞至前后軸,當某個車輪出現打滑現象時,中央差速器可主動的將動力分配給附著力更好的車軸,比第一代更方便。后軸和前軸差速器仍然為帶有手動鎖止功能的差速器和開放式差速器。
周冠宇是F1的第一位中國車手,是今年唯一一位參加比賽的新秀車...
我們眼里看到的,我們口里所說的,其實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反應,...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有人說:“教育學就是關系學“。我認為...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在思維影響人生一書中說:“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當你遇到困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