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2-03 13:29 作者:張宏利 瀏覽次數:8382
車網中國 綜合新聞 當不痛不癢的限排措施已經難以應付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巴黎氣候大會在羅生門般的“節能減排”迷霧中應運而生。系列國際性的呼吁,也倒逼著中國汽車向低碳、節能轉型。
“有形之手”的神助攻
率先扛起大旗的是國家政策。2013年9月,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了在2013年-2015年,對純電續航里程大于等于150km小于250km的純電動乘用車每輛補助5萬元,對車長大于等于6m小于8m的純電動客車每輛補助30萬元。
基于消費補貼,國家對于消費者采購新能源汽車還免去了購置稅。不僅如此,除了國家層面的資金的補貼之外,各個地方也給出了相應的補貼以及扶持措施。其補貼也基本上是與中央補助標準1:1配套。
至于各個地方扶持措施,更是“因地制宜”,例如在“搖號難”的北京,對于新能源汽車就給出了獨立搖號的政策,在今年還將名額從去年的3萬提升到了6萬個。這在一定程度上加碼了搖號搖中的幾率。在深圳、廣州、上海等地,新能源還直接不用參與搖號。
當然,這些政策的“有形之手”主要還是針對于中國自主品牌。這可以說是地方性的保護政策。這種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國外新能源車企入華后對中國車市的沖擊。
“一擁而上”有量而缺質
這也促使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傳統車企開始迎合政策打造小排量的汽車,與此同時還將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純電動汽車的打造作為未來工作的一個分支。例如,長安、北汽、比亞迪等,他們都將新能源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來打造,并試圖通過這些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在新的細分市場搶占更多的份額。
除了傳統車企外,想在政策之下分得一杯羹的還有互聯網車企。眾所周知的如蘋果、樂視、蔚來、小米、小鵬、游俠、等的陸續加入造車陣營,而且目標都是電動車。有業內人士曾分析說道,為什么是電動車,一方面與國家政策目前的利好導向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電動車的打造比傳統汽車似乎要更簡單一些。
這也造就了在“政策紅利”的驅動下,許多企業為了趨利開始造假“硬湊”新能源。有媒體報道,有一些汽車改裝廠為了騙取國家的補貼,拆掉發動機和油箱,換上電池和電機通過簡易改裝來“制造”電動車然后轉手賣給租賃公司。再者還有些已經獲得補貼的,通過拆下電池重復利用以再次申請補貼。
這樣以騙取補助為“目的”去打造電動車事件的發生。一方面當然是受高昂補貼的“引誘”,另一方面則也反映出了由于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太過于急切的問題,只是花了大量金錢來扶持,并認為有“量”才是硬道理,而忽略了其本身在審核環節上的漏洞。這讓本來是利好的政策紅利也隨之蒙上了迷霧。
政策紅利 是“福”是“禍”
日前,在 1月23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表示,2017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較2016年下降20%,2019至2020年下降40%。而在2020年以后國家的補貼政策將完全退出。
這也意味著在今年之后國家政策上的扶持也會慢慢弱化。中國自主品牌也將真正的“獨立起來。”對此,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政府補貼和扶持可以快速啟動市場,但是不會讓用戶喜歡上電動車。我們還要看到一些利用政策的紅利,不顧用戶體驗,推出了一些產品,其實會極大的傷害這個行業。”
眾所周知,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三電”問題是重中之重。許多國外車企需要花上大量時間去研發打造。而在“稍縱即逝”補貼政策下的中國車企,只有抓緊時間研發生產才能把握住這一市場“紅利’,因為大家心知肚明的是:晚了政策或許就沒有了。
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在2015年以爆發式的增長,全年收官總產量達到了37.9萬輛。同比增長4倍。對于未來,有些車企還放出了成十倍的銷量目標。在短短的幾年里就能發展如此之快,這也難免讓人產生疑問,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做大的同時真的也做強了嗎?
其中最關鍵的當初續航里程問題,以及充電樁的配備問題。在去年下半年,科技部曾發表《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該規劃表示,到2015年底計劃應建成40萬個充電樁。具體建成的數量科技部并未公布,但是據其他媒體的走訪調查得知,就北京而言,目前有大量的充電樁是建成后未被啟用的,而且其站點的布局也存在明顯差異。
這就造就了新能源汽車的有“量”而無“質”,但是對標國際上比較知名的電動車企而言,在續航里程上、充電樁的配備以及收費價格上,就要做得更加成熟一些。
對此,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張勇認為,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可能永遠靠政府的補貼持續下去。他以北汽新能源為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相關產業鏈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規模經濟效應的逐步呈現,我們不可能永遠讓國家補貼下去。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要靠國家政策的扶持,更要依托自身的實力。需要我們這些做新能源汽車的人爭口氣,不斷推動產品進步。我認為這是一個行業的發展規律。”
事實上,由于過度依賴于政府的補貼,中國新能源車企近兩年來在“溫室”中過得太過安逸。而此次,“補貼退出”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未來的發展而言,其實并非壞事,它將讓中國新能源汽車面對更多外部的競爭壓力。而參與與國外優秀車企的“平等競爭”,也將產生“鯰魚效應”它或將倒逼中國新能源進行全面的改革以及技術升級,在“量”之外,將“質”提升。
4 月 7 日消息,比亞迪聯合當地合作伙伴 GS 公司近期召...
11 月 4 日消息,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將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
11月2日,電動汽車初創公司Fisker表示,該公司將按計劃...
天眼查App顯示,10月31日,美團打車運營主體上海路團科技...
11月1日,北京新誠軟科技有限公司與路德思汽車銷售服務(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