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足球混合投注500网最新消息/足球胜负彩500足彩网天气预报/西班牙黄金一代/湖人几个总冠军

歡迎光臨車網世界!

微信 | 微博 車網中國公眾號二維碼

當前位置:首頁 > 車聯網 > 新能源時代 > 返回

國務院調整新能源車獎勵思路

發布日期:2016-02-25 14:28  作者:張宏利   瀏覽次數:8445

車網中國 綜合新聞 高速發展的新能源車市場再迎利好。昨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措施,以結構優化推動綠色發展。這其中包括中央財政將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鼓勵新能源車發展等五項內容。業內認為,由于近期新能源車產業出現的騙補以及相應補貼政策的調整,讓不少剛涉足新能源車產業的企業的信心開始動搖,而此次國家五項支持措施,無疑是對新能源車產業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并將加速造就新能源車生態圈。

國務院調整新能源車獎勵

獎勵補貼有針對性
 

會議指出,中央財政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根據動力電池性能、銷量等指標對企業給予獎勵,加大對動力電池數字化制造成套裝備的支持。另外,國家還將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和配電網專項金融債等支持各地充電設施建設,鼓勵地方建立以充電量為基準的獎勵補貼政策,減免充電服務費用。
 

對此,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這表明國家對于新能源車補貼從寬泛變得更加有針對性,對于動力電池性能等核心技術研發的獎勵補貼政策,能夠增強新能源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事實上,雖然現在國內新能源車保持足夠快的發展速度,但不少整車企業目前都在采購國外電池企業的產品,國內電池企業開始出現被邊緣化的現象,對電池等核心技術有針對性的獎勵補貼就是為了讓國內電池企業有充足的資金去研發,趕超國外電池技術。”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34萬輛、33.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
 

而在這一背景下,國內電池供應商供不上,電池短缺嚴重,同時,電池材料的價格也開始暴漲,以電池級碳酸鋰為例,在去年9-11月漲幅達到1.55倍。
 

受此影響,在性能、技術水平上優于國內電池,價格又相對便宜的國外動力電池制造開始登陸,據了解,韓國LG、三星以及日本松下等國外電池企業都以合資方式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其中,有消息稱,三星集團旗下的西安鋰電池工廠已經竣工投產,擁有年產4萬臺汽車的動力電池生產線。
 

擴大公眾領域使用量
 

對于新能源車需求領域的要求上,會議指出,要擴大城市公交、出租車、環衛、物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比例。中央國家機關、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車輛總量的比例,要提高到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公布的《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明確規定,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納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
 

另外,公共領域的保有量及政府部門公車采購已成為新能源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發改委去年印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的通知中,對于國內2020年新能源車保有量的預測為500萬輛,其中,電動公交車超過20萬輛,電動出租車超過30萬輛,電動環衛、物流等專用車超過20萬輛,電動公務與私人乘用車超過430萬輛。
 

崔東樹認為,政府公車采購以及公共領域新能源車的銷量提升能夠進一步刺激新能源車市場的消費,這樣一來,對于新能源車企和產業的發展都會產生幫助。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提高政府采購新能源車的比例,事實上也是對國內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一個強力支持。此前有分析人士計算,按照公務車每年1000億元的采購計劃計算,如果政府新能源車采購政策能切實落實,自主品牌車企會通過新能源車迎來超過300億元的市場份額。
 

產業生態圈將成
 

在業內看來,昨日國務院會議對于將社會資本納入新能源車產業建設的支持內容將使新能源車良性的產業生態圈建立。
 

會議指出,要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品質。完善準入標準,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發展新能源汽車+物聯網,強化生產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監控、動態檢查,建立懲罰性賠償和市場退出等機制。
 

與此同時,要完善財政補貼等扶持政策,督促落實不得對新能源汽車限行限購的要求,破除地方保護,打擊“騙補”行為。建立合理投資回報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充電設施建設運營、整車租賃、電池回收利用等服務領域。
 

崔東樹認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充電設施等關于新能源車產業的多個領域能夠讓新能源車產業更加成熟,同時政府在對新能源車的準入條件以及市場退出機制方面進行把關,能夠形成良好的聯動效應。“這有利于新能源車企業能夠更好盈利,同時,有利于產業良性生態圈的形成。此外,這也將使政府對于新能源車企業補貼政策的逐年退坡影響降到最低。”崔東樹說。

上一篇: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需要多方均衡助力

下一篇:中國加速新能源汽車“上路”

熱門文章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招賢納士 隱私政策 車網歷程

Copyright?2004-2030 車網世界版權所有 京ICP證040347號-1 技術支持:想象力

?